日期:2025-08-10 06:26:34
论资历,邓华比韩先楚更深。当年志愿军有三位副司令员,分别是邓华、韩先楚和洪学智,邓华是第一副司令,排在韩先楚前头。彭德怀元帅夸过邓华,说他知识面广,脑子灵活,看问题眼光独特又周全,打仗有勇有谋,是带兵的得力助手。到后来,中央还让邓华当了志愿军总司令,他也是上将里唯一统帅过百万大军的人。
韩先楚开始崭露头角的时间相对晚些,到了解放战争时期,他才展现出非凡才能,得了个“旋风司令”的名号。就韩先楚当时的资历等级来说,要参与战略层面的军事决策,其实挺难的。然而,优秀人才往往会被历史推到关键位置。
新中国成立后,我军首要任务是剿灭蒋介石的残余势力。当时,金门战役失败的阴影,一直笼罩着负责海南岛作战的四野部队。
那时毛主席正在苏联访问,即便人在国外,仍心系解放海南岛一事。1949年12月31日,他发电报给邓华,让邓华赶紧到雷州半岛前线,亲自指挥各项准备工作。这么做是为了让身为前线最高指挥的邓华能到海战现场实地查看,踏踏实实地抓好渡海作战工作。
邓华当时认为,得吸取金门战役的经验,做事要谨慎。他说岛上敌军有十万,如果只想着大规模登陆速战速决,那就需要更多机帆船。邓华想等凑够更多机帆船,争取1950年底完成任务,这方案相对保守。
韩先楚觉得,不用等把木帆船改成机帆船。解放海南岛,要到处去搜罗、征集木帆船当渡海工具,而且打仗得靠风。谷雨前那阵季风,就是最佳时机。
实事求是讲,邓华的作战策略更稳当。海南岛就在那,等准备充分了再打这场战役也来得及。像毛主席这样的战略大家,也倾向同意邓华提出的作战时间。
韩先楚的作战策略挺冒险,有点像粟裕的打法。不过,韩先楚可不是瞎冒险,他是经过深思熟虑的。他在电报里讲,咱部队用的是木帆船,得靠风才能走。要是6月之后才进攻,没风助力,根本没法登岛打仗,这样一来,解放海南岛就得再等一年。不仅如此,韩先楚还把自己的想法直接上报给毛主席。
毛主席从战略全局考虑,格局长远,支持了韩先楚的想法。后来事实表明,韩先楚在战略眼光上确实略胜一筹。不过邓华也没错,只是战略眼光更侧重于对时机的精准把握。
抗美援朝第四次战役那会儿,志愿军面前有俩攻打目标,一个是砥平里,另一个是横城。
韩先楚觉得要先攻打砥平里。砥平里是个小村子,在横城和汉城之间偏东,差不多就在朝鲜半岛像“肚脐”的位置,是战略要地。一旦砥平里丢了,西线美九军右翼和美十军左翼就会完全暴露。
邓华觉得要先攻打横城。为啥呢?横城那儿有三个师,可砥平里就一个法国营守着。咱军队向来的策略,不是计较一城一地得失,而是想着消灭敌人有生力量,这么看,邓华的想法也在理。
权衡之后,彭总决定支持邓华的想法,先攻打横城。横城战役中,志愿军战果丰硕,歼灭敌军12000人,其中俘虏南朝鲜士兵7100人、美军500人。不过后来,温玉成奉命攻打砥平里时,美二师二十三团也赶到了。砥平里本就是个小地方,一下子被四个步兵营、一个坦克营、一个炮兵营,共六千多人挤得满满当当。
最终,志愿军没办法只好撤退,美军赢得首个胜利。
兵不厌诈!横城战役时暂时不占砥平里,而是去歼灭敌人三个师的有生力量,这策略有它的道理。要是在国内战场,这么想没准行得通。可对手是美军,他们机动性强,重火力装备又全乎。跟美军斗争,得有更长远的战略眼光。也许比起歼灭他们的有生力量,抢占重要战略要点更为关键。
横城战役打得漂亮,不过只是战术层面的胜仗,对美军实力没啥实质损伤。但砥平里这边,要是美军得到增援,咱们拿不下来,美军战线就连成一片了,志愿军就很难把他们逼退,只能全线转入防御,这可就是战略失败了。所以在到底先打砥平里还是先打横城这个事儿上,韩先楚的战略眼光,相对来说更长远些。
韩先楚和邓华都是咱国家出色的军事将领,在上将里头,他俩军事能力都排在前头。打仗可是个特复杂、特精细的系统性事儿。拿打海南岛来说,现在回头看,也许会觉得韩先楚在战略方面更厉害些,更有“帅才”的范儿。不过呢,那些稳扎稳打的战略也没错。
同样,从事后分析的角度看砥平里之战。当时美军增兵,不好打了,我军失去战略主动权。而且那时我军兵力本就不足,就算先打砥平里,要是打的时候美军来增援,确实难办。所以邓华选择打横城,得到了彭总和毛主席支持。
这里不是要分个先后,只是想说,“帅才”有时真得有未卜先知的本事。海南岛的事儿后来证明韩先楚是对的。可砥平里这事儿没法证明。要是历史能假设,志愿军先打砥平里,抗美援朝会不会是另一种结局呢?
合法配资平台排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